曹振杰:一位小儿外科医生的二十载坚守
2025-08-21 17:40 来源:华商网阅读量:15439
8 月 19日,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如约而至。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病房,曹振杰教授刚结束一台新生儿胸腔镜手术,手术服上还带着消毒水的味道。“孩子术后反应挺好,从新疆千里之外来西安的家属总算能松口气了。”他笑着说,眼里的疲惫被欣慰冲淡。从医二十余年,这位小儿外科专家始终扎根临床一线,在被称为 “哑科” 的儿科领域,用耐心与匠心守护着万千患儿的健康。
从医之路:始于初心,忠于热爱
“小时候听家里人说,医生和老师是靠技术立足的职业,永远不会过时。”曹振杰的从医选择,最初源于家庭的朴素认知。九十年代考入河南医科大学时,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儿科系 —— 这个当时被不少人认为 “又累又难” 的专业。
开学第一课,讲台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深深触动了他。他们说起儿科工作的点滴,眼里有光,“小孩是世间最纯粹的生命。”这份初心,在他实习时愈发坚定。彼时,他在儿科血液病组遇到一名五六岁的患儿,小小年纪竟能自己跑医院复查、乖乖吃药化疗。“我们一群大学生围着他,听他讲治疗过程,那股懂事劲儿让人既心疼又佩服。”那一刻,曹振杰暗下决心:要做能守护这些小生命的医生。
因偏爱手术的 “干脆利落”,他后来选择了小儿外科。“小孩术前可能怕你怕得直哭,术后却会奶声奶气地叫‘叔叔好’,那种信任感太珍贵了。”二十多年来,这份被需要的温暖,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。
儿科 “哑科”:在哭闹中读懂生命密码
小儿外科被老教授们称为 “哑科”——患儿不会表达,病痛只化作哭闹;家长焦虑万分,描述往往掺杂情绪。“看病讲究‘三证合一’:症状、体征、证据。但对孩子来说,‘症状’只有哭声,‘体征’得靠医生一点点摸出来。”曹振杰说。
为了准确判断病情,他练出了一套“特殊技巧”:给孩子做检查时,先陪他们玩十分钟,熟悉了再动手;触诊要放到最后,用玩具转移注意力;实在不配合,就等孩子睡着后,在家长协助下轻轻检查。“成人检查十几分钟搞定,孩子可能要花半小时,甚至反复几次。”他记得有个腹痛患儿,白天哭闹不让碰,他半夜三次去病房,趁孩子熟睡时才摸清痛点,最终确诊为肠内疝,及时手术避免了肠坏死。
手术台上的挑战更多。孩子器官小、血管细,器械也得 “量身定制”:新生儿用 3毫米的微创器械,一百多斤的胖孩子得把成人器械和儿童器械混搭着用。“我们常说‘用巧劲’,比如做食道闭锁手术,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,我们用磁吻合技术,创伤小、恢复快,现在已做成世界首例。”这些年,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不少技术难题,让微创技术在小儿外科落地生根。
技术革新:从开放到微创的 “跨界者”
“我们这代医生,刚好赶上了外科技术的‘迭代潮’。” 曹振杰感慨道。他刚入行时,小儿外科以开放手术为主;2000年后,微创技术迅速普及。“老师教我们开放手术的扎实功底,我们又自学了腔镜、机器人手术,算是‘两条腿走路’。”
这种 “跨界”优势,让他在临床中更游刃有余。遇到复杂病例,他能在微创与开放手术间灵活切换。“比如肿瘤切除,能微创就尽量微创,减少创伤;但如果粘连严重,就果断中转开放,安全第一。”他坦言,技术革新永无止境,现在团队里的年轻医生一入行就接触机器人手术,进步飞快,“我们这些‘老大夫’也得跟着学,不然就跟不上孩子们的需求了。”
2020 年来到交大一附院组建小儿外科时,他就带着这份 “兼容并蓄”的理念。团队里既有精通外科手术的博士,也有擅长美容缝合的专家,更有从 ICU调来的资深护士。“小儿外科不是单打独斗,得靠团队。”如今,科室已形成了联合磁牵引/磁压榨技术的腔镜微创手术,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儿童肝胆胰疾病两项关键技术,1.3mm腔镜技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和肺气道畸形,单孔腔镜手术治疗腹腔实体肿瘤,腔镜结合整形美容缝合技术减轻儿童术后瘢痕三项特色微创手术。
医者仁心:“偶尔治愈,常常安抚”
他常说:“医生的职责不止于治病,更要安抚人心。”有个患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宝宝,术后家长焦虑得失眠,曹振杰每天早晚都主动汇报孩子情况,持续了三个月。“现在孩子能正常吃饭了,家长说‘您比我们还上心’。”
面对焦虑的家长,他总有办法化解。“如实告知病情,帮他们做最坏的打算、最好的准备。”他记得有位孕期查出胎儿畸形的孕妇,一度想放弃,他带着团队查资料、做评估,告诉她 “孩子出生后手术成功率有90%”。最终,孩子顺利出生并手术,如今已健康成长。“有时候,医生多说一句话,就能给一个家庭带来希望。”
未来展望:扎根西北,守护更多孩子
“我们的目标是,让大西北的孩子不用跑北上广,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。”曹振杰说。目前,交大一附院小儿外科已形成新生儿外科、儿童肿瘤、微创外科等亚专业,陆港院区还引进了机器人手术系统,“高精尖技术要服务本地患儿,这才是价值所在。”
他还希望推动分级诊疗,与省内其他医院儿科合作,互补共赢才能让更多孩子受益。甚至,他盼着有一天能把成熟技术通过 “一带一路”分享出去,“让中国的小儿外科技术帮助更多国家的孩子。”
医师节这天,曹振杰的日程表依旧排得满满当当:上午两台手术,下午门诊,晚上还要看病例。“对医生来说,每天都是医师节,只要能看好病,就是最好的节日礼物。”他笑着说,眼底映着病房窗外的阳光,温暖而坚定。
在儿科这片特殊的天地里,曹振杰和无数儿科医生一样,用专业与热爱,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晴空。他们的坚守,正是医者仁心最生动的注脚。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